胖虎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生态攒人气 “沙窝”变“金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05:20:00    

八月的茶卡盐湖,天空与湖面澄澈如镜,如织的游人争相打卡。茶卡盐湖所在的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是柴达木盆地的东大门,如今已成为青甘大环线上最炙热的“诗与远方”。

“以前哪有这样的好光景啊!”在乌兰县柯柯镇西沙沟村,54岁的村民马文寿站在自家小店前,望着道路两旁新栽的绿树,止不住地感慨,“小时候县城里只有一条泥巴路,春天起了沙尘,屋里头全是土……”

“春日风起沙打脸”,是20年前乌兰县的真实写照——全县1.2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沙化土地面积达4600多平方公里;距离县城5公里的泉水湾地区,455.59公顷的沙地中,流动与半流动沙丘占比高达81%,狂风卷沙直扑县城。

不能让家园被黄沙吞没!2008年,乌兰县率先在泉水湾地区探索实施防沙治沙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刚开始的时候,成活率低,种下的苗苗,10棵里面都活不上3棵!”乌兰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技术员孟全菊回忆,高原干旱、昼夜温差大、大风肆虐,传统植树方法行不通。

面对这种困难局面,乌兰林草工作者在各类沙区开展不同试验研究,摸索出“柴达木沙地杨树深栽旱作造林技术”“燕麦草方格+编织袋复合沙障”等治沙方法,引入宁夏、内蒙古等地区防沙治沙成效明显的沙柳树种、防沙固沙专用稻草帘、PVC(聚氯乙烯)抗老化沙障等植株、物资,织起一张巨网,锁住流沙。

经过多年努力,泉水湾苗木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80%。如今走进泉水湾,柠条、驼绒藜、沙蒿等10余种沙生植物在这里扎根成林,泉水湾流动沙丘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渐成为当地群众生活的温暖底色。

乌兰县希里沟管护站护林员张玉峰端上了“绿饭碗”,“生态管护员的工资一年有36000元,最重要的是,我还能守着家乡的绿水青山!”他盘算着这些年的收入变化,又看着绵延的绿意,眼中满是坚定。

通过强化惠农政策与生态修复双轮驱动,乌兰县持续放大生态经济效益:2024年精准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4647.71亩,发放补贴资金46.48万元;同步实施草原禁牧80.66万亩、草畜平衡138.26万亩,发放农牧民草原奖补资金676.908万元,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增收的双向共赢。

这几天,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村民宿老板曹彦虎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生态变好,游客愿意留下来了。现在订单多,真是‘一房难求’!”在创业初期,他总怕游客看完盐湖就走了,觉得村里条件差,周边也没逛头……随着生态环境逐年向好,“天空之镜”的名头越叫越响,曹彦虎先前的顾虑烟消云散,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目前在茶卡村209户村民中,有208户经营家庭宾馆,部分民宿通过改造提升新增多种房型,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2024年部分特色民宿收入达60万元。

“很多客人说村里像自家小院般干净,住着踏实,还主动介绍朋友来乌兰旅游,这就是生态攒的人气!”未来,曹彦虎计划升级“星空观测房”,融入盐雕、游牧文化。在他看来,只要乌兰一直这么干净、这么美,游客就会源源不断!

(本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