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10:54:00
评论员 张莉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辽宁一名22岁男生被骗至缅甸妙瓦底,家属李某辗转求助于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民警黄某,转账 18 万用于解救。后续黄某因个人作风问题被纪委监委调查,家属无奈报警后,所属单位以“无法协助调查”为由推诿,令事件陷入了僵局。
根据李某提供的信息,该民警的收款字据提到“18万用于解救过程中的费用”,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一条与境外犯罪团伙可能存在的灰色联络通道。若李某所述情况属实,该民警向家属收取钱款,并以“协商” 方式试图解救,这样的“捞人”行为本身,已经踩踏法律与职业伦理红线。
幸运的是,受害者终被官方联合行动救回,这恰是对黄某“付费捞人”的最大讽刺。但此事还需追问的是,该公职人员又为何声称能与境外电诈组织“协商”,其中是否涉及非法利益输送?官方回复 “无法协助调查”,如此模糊推诿,难以服众。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
当务之急,是要彻查黄某行为性质、资金流向及其与电诈团伙的真实关联,及时公布进展。不仅要追款问责,更需修补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强化对边境执法人员的监督,以杜绝“以权谋私”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