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虎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四维联动,发掘寄宿制学校育人潜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07:10:00    

寄宿制学校既承载着为学生提供全时段成长关怀的使命,又面临着如何突破传统寄宿制办学的新挑战。在“双减”政策落地、素质教育深化的当下,办好寄宿制学校既要基于“寄宿”,又要突破“寄宿”,全面挖掘育人潜能,开创以生为本、因校制宜、多元融合的发展新路径。

1 以环境为笔,绘好成长底色

确保校园安全,是办好寄宿制学校的首要原则。学校应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全场域监控系统、全方位消防应急设备、全链条食品安全检测器具等,按要求定期进行安全演练,确保在突发状况下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处理。学校还应加强校园食品食材采买、加工、售卖等环节的检查管理,确保餐饮安全卫生。

学校应常态化检查、维护和完善宿舍配置,打造整洁舒适的宿舍环境,合理的宿舍布局、充足的采光与通风等是基本要求。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如按时作息、整理内务等,强化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应加强宿舍文化建设,营造励志氛围,让学生在寝室里能开心交流,开展阅读分享、知识竞猜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

校园绿化、美化和净化能给学生自然美的熏陶。学校可设置主题展板,或展示师生书法、绘画和美文等作品,或展示校园学习剪影、主题教育活动成果,让学生观赏回顾,感受进取力量。校园宣传窗可张贴获奖师生照片和事迹,让学生学习身边榜样,激发内在动力。

2 以课程为翼,延展成长维度

寄宿制学校拥有相对集中的时空资源,学校可打破传统课程时空边界,设置丰富的多时段育人课程。比如,清晨起床后开展“美文晨读”活动和“身心晨练”活动,将体能训练与心态调适相结合。放学后,开设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晚自习前后,开设“心语相通”课程,由心理导师与学生谈心辅导,或同学间交心对话,互诉衷肠。

除了常规的学科拓展课程外,学校还可开设指向个性发展的兴趣课程、社团课程以及主题教育课程,发掘学生个性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比如,针对学科拔尖生,可开设“尖峰计划”课程,由竞赛导师面对面指导;为艺体特长生开设“文专并行”课程,确保文化与专业同步提升;为喜欢探究的学生设计项目式学习课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类、分层课程设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周末有部分寄宿学生不能回家,他们有的是家离学校较远,还有的学生父母均在外务工,家里也无其他亲人。对这些在校双休的学生,学校要有专人管理和服务,为他们设计在校双休作息表,开放学校的艺术和运动场馆与图书馆、自习室等学习区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开展素质活动。这期间应有教师进行安全管理并提供个别辅导答疑。

3 以生活为基,塑造成长品格

学校应立足实际,打造沉浸式学习生活场域。比如,可将走廊设置成“文化长廊”,展示学生书法、绘画与科创作品;将校园绿化带打造成“生态观察区”,让学生在课余观察植物生长变化;在楼道设置开放式“微书吧”,让书香成为校园常态气息。这些创新改变,可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学校应利用学生集体生活时间较长的优势,组织团队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寄宿生离开家庭后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可开展“朋辈心理干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保持阳光心态。可开展“宿舍内务评比”“室友文化展示”等主题活动,注重生活发展指导,强化品德培养与人格塑造。

学校可设置校级、年级、班级、宿舍四级“生活教育共同体”,进行寄宿管理。宿舍“生活教育共同体”可推行自主管理机制,实行“寄宿生轮值负责制”,由学生自行商定宿舍公约,轮值担任宿舍长,自主安排宿舍卫生、水电管理等事务,组织宿舍文化活动,调解室友矛盾等,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4 以协同为桥,凝聚成长合力

学校应组建管理导师、学习导师、生活导师三支导师队伍(师资紧的学校,可以一师三责),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管理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寄宿规章和行为准则等,并引导学生有效执行。学习导师应积极参与寄宿生的课余活动,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生活导师则要细心照料学生的校园生活,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时引导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

学校应强化培训和技术赋能,提升寄宿保障人员素质,联动协同,为学生在校生活保驾护航。比如:要对宿管人员进行心理健康和安全防范培训,全天候守护学生;对食堂师傅开展营养健康专项培训,向学生传播健康餐饮知识;加强安保人员培训,教会学生安全常识。学校还应借助科技软件,通过学生在校数据采集分析,为其制作安全成长报告。

寄宿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但是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生态同样非常重要。学校可邀请部分家长分享职业经验与人生智慧,参与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可利用社区资源,建立协同育人基地,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性志愿活动或职业体验活动;可与地方图书馆、博物馆或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教育联合体”,为学生搭建多维成长平台。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托管帮扶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1日 第05版

作者:陈胜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