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10:44:00
走进东平县大羊镇许村,连片冷棚在晨雾中泛着银光。棚内,二十多名工人正麻利地采摘贝贝南瓜。“看这颜色,还有瓜蒂,现在摘正好。”村支书张树林抹了把汗,托起颗瓜敲了敲。谁能想到,眼前这片日均出货上万斤的“南瓜车间”,两年前还只是村民口中的“赔钱买卖”。
带头干:质疑声中建起“样板棚”。
“群众不敢干的,我干。”2022年,面对大羊镇发展设施农业的号召,35岁的村支书张树林撂下这句狠话。彼时,村里人提起大棚直摇头——20年前种棚亏损的阴影犹在,谁愿再冒险。
也是在这种情境下,这位85后村支书,顶着压力自建4座冷棚。却在选种时犯了难:种啥能赚钱。为此,他跟随镇上跑遍了寿光、昌乐、莘县、金乡,最后攥着镇农技站给的资料拍板:“先试蒜苗。”头一茬苗刚栽下,问题接踵而至:通风时间拿不准,叶尖发黄;湿度高了烂根,低了蔫苗……镇上聘请的农技专家成了他“追着跑”的对象,从早到晚泡在棚里学,手机上记满了注意事项,“晴天开风口1小时”“喷水避正午”。三个月后,蒜苗以每斤2.5元高价卖出,村民围在棚口啧啧称奇:“这棚真能生金子。”
拼命学:泥地里“啃”出真本事。
今年正月初六,当别人还沉浸在年味里,张树林的冷棚已经栽下贝贝南瓜苗。谁料没两天就遭遇了强冷空气,气温骤降至-15℃。危急时刻,镇农技专班连夜驰援,与他一起检查棚体、掩好棚膜、铺设增温块,技术员位留常提醒:“井水温度比气温高,也更接近地温,晚上抽水循环能保温。”
那几夜,张树林裹着军大衣蹲守棚外,每隔两小时打着头灯进棚添增温块、查温度计,困极了就缩进车里眯一会儿。“五层膜像裹棉被,加上井水和增温块,技术员说的法真管用。”他比划着当时的场景,话语中没有任何抱怨,只有对又学到一种新技术、新方法的欣喜。两年多的种棚经历已经让他成为十里八乡争相请教的“棚管家”。
携手闯:带着乡亲蹚出“共富路”。
5月,张树林的贝贝南瓜进入采收季,棚里笑语不断。工人们一大早就来采摘装车,上午就能发到天津、聊城。“现在的亩产已经超过7200斤,每亩净赚一万多。”在这务工的王婶掰着指头算账。常年跟着他干的老周也动了心思:“从整地到卖瓜跟了两茬,我也想包个棚自己种。”
望着棚内忙碌的景象,张树林铺开新蓝图:贝贝南瓜采收后立即清棚种辣椒,继续“春瓜秋菜”模式;带动更多群众发展设施农业,“抱团”闯市场;把自己学到的种植管理技巧传授给新户……按他的话说:“党委政府给咱搭好了台,咱就得带着乡亲们把乡村振兴的‘大戏’唱得更响。”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王晓)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5月1日18时左右,泰安天平湖上空出现形似巨龙的祥云图案,龙头、龙鳞等细节清晰可见,持续约2分钟。(济南车务段 杜希毓 拍摄)
2025-05-02 19:34:00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