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虎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皋“沂”评丨夜市亮起来,消费热起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7:32:00    

傍晚六点,城市华灯初上,街角的夜市摊主老李正忙着支起他的烧烤架。炭火渐旺,肉串滋滋作响,香气很快吸引了一拨拨食客。扫码付款的“嘀嘀”声此起彼伏,老李一边翻动烤串,一边笑着说:“最近生意不错,一晚上能卖上千块。”

这样的场景,正在许多城市上演。夜市,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消费场景,却承载着最接地气的经济活力。它没有购物中心的高大上,也没有电商平台的巨额流量,但它离老百姓最近,最能反映消费的温度。

夜市虽小,却是一个完整的消费生态。烧烤摊、水果铺、手工艺品、手机贴膜……这些不起眼的小生意,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生计。据统计,全国各类夜市、早市、便民市场带动就业超千万人,年交易规模达数千亿元。更重要的是,夜市经济链条短、周转快,一笔消费往往能迅速转化为摊主的收入,进而带动更多消费。

夜市还具备“低门槛、高韧性”的特点。在经济波动时,大商场、高端餐饮可能受影响较大,但夜市往往能保持稳定,甚至逆势增长。比如,某城市去年在商圈消费下滑的情况下,夜市人流量反而增加了15%,不少失业人员通过摆摊渡过难关。

政策“添柴”,夜市更旺。要让夜市真正成为消费的“暖炉”,光靠摊主自发经营还不够,还需要政策精准助力。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行动:

放宽经营限制:某市试点“夜市备案制”,摊主只需简单登记即可经营,不再被“城管赶着跑”;

优化场地供给:利用闲置空地、步行街等划定夜市专区,提供水电、垃圾清运等基础服务;

提升消费体验:引入统一标识、食品安全监管,让消费者吃得放心、逛得舒心。

这些措施看似微小,却能让夜市经营更规范、更持久,摊主敢投入,消费者愿消费。

夜市之外,更多“小切口”待挖掘

除了夜市,城市里还有许多类似的“小经济”——社区菜店、早餐摊、修鞋铺、旧货市场……它们或许不起眼,但都是消费的“毛细血管”。

提振消费,未必都要靠“大政策”“大活动”。有时候,让夜市亮起来,让早餐摊热起来,让老百姓的钱包在“小消费”中流动起来,经济活力自然就回来了。毕竟,消费的本质是生活,而生活,往往就藏在这些烟火气里。

来源:今日头条·我见青山皆草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