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21:35: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泊升
5月2日,从济南黄河大桥远眺,黄河之上现代化桥梁鳞次栉比,支撑着假期期间的黄河两岸交通。在水面之下,一条条新的跨黄隧道正在建设当中,“钢铁巨龙”搅动着土层,在水下数十米为济南北跨开路。当天,记者来到济南在建的三条穿黄隧道,对建设情况进行探访。
(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进入冲刺收尾阶段)
(黄岗路穿黄隧道不断刷新施工进度条)
上层城市道路下层地铁
北延隧道冲刺收尾
当天,在济南城市建设集团建设的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现场,建设者假期坚守在了一线,土建工程、道路、机电装修等施工区域随处可见忙碌的工作人员。
该隧道全长4328米,与已经通车运营的黄河济泺路隧道相似,也是双层布局,上层为城市主干路,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下层为轨道交通,设计时速100公里。项目通车后,将使黄河济泺路隧道的纵深进一步北拓。
记者在施工现场发现,目前项目的地面道路部分已经显现雏形,2台摊铺机、4台压路机正在路面上进行沥青摊铺。外侧的项目收费站正在进行天棚钢结构施工,目前已经可以看出结构轮廓和大体样式。项目盾构段及管理中心正进行机电装修,电缆敷设、电缆接续、侧墙钢钙板安装等都在同步推进。
“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已经进入收尾冲刺阶段。”济南城市建设集团工程三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假期期间,项目现场有850名建设者投入施工,施工面全部铺展开来,除了地面道路、收费站、紧急救援站、管理中心等大的施工外,还有路面垫层收面养护、楼梯、砌筑等零星工程施工。
从地理位置上看,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沿黄河济泺路隧道向北穿越鹊山水库,接入原省道101,直至国道308。工程线路以盾构隧道方式下穿邯济铁路、鹊山水库后接入省道101,以暗埋方式下穿石济客专及梓权铁路,过张公柳路后出地面,继续向北直至国道308到达终点。
当前,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已实现双线贯通,预计于今年7月前具备通车条件。
穿越“城市水缸”
向北开拓以何突围?
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已经进入通车倒计时,看着即将投入运营的水下“钢铁长龙”,众多建设者着实松了口气。
黄河济南段为“地上悬河”,早在黄河济泺路隧道开挖之时就面临施工环境复杂的难点。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虽然不用再受“地上悬河”掣肘,但周边环境依然复杂。
“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一路北上,会经过水库、铁路以及高铁桥。”现场技术人员表示,每一次穿越都有复杂的工序和技术要求。
最为关键的便是穿越鹊山水库的过程。该水库是济南最大的城市供水基础设施,也是黄河调蓄水库以及济南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源为一级保护区,施工时“牵一发而动全身”。
记者在现场发现,鹊山水库原为村居,后在周边筑坝形成,水库水位比周边地面高出1-5米,盾构机穿越水库会面临不少施工困难。
“我们对鹊山水库及两岸大堤进行详细勘察,制定了盾构下穿鹊山水库专项方案。”现场技术人员称,经过不断的论证研究,找到了最优的方案,克服穿越“城市水缸”的难点。
此外,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在施工时还面临着地质方面的挑战。据了解,该工程施工的地层主要是黏土和粉质黏土层,细颗粒含量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用盾构机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并做好地层注浆填充,控制掘进速度。
克服重重困难,济南北跨交通不断刷新进度条,不久后,新的“钢铁长龙”将从水下破土而出。
三条隧道“齐头并进”
过黄交通迎来“升级版”
自2021年黄河济泺路隧道通车,济南过黄河方式由“水上跨越”变为“水下穿越”后,穿黄隧道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新的通道不断出现。
“五一”假期,除了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外,其他两条在建的隧道也在“齐头并进”。
5月2日,在黄岗路穿黄隧道施工现场,直径17.5米的“山河号”盾构机正以日均6环的速度向黄河南岸挺进,近800名建设者坚守在了一线,并投入近百台施工设备。航天大道穿黄隧道同样也是大干快上的景象,该项目的盾构机刀盘已经吊装下井,施工人员24小时轮班作业,进行盾构机整机组装,确保下个月能实现右线始发。
这三条隧道的建设,对完善济南区域路网意义重大。
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通车后,将与现有的黄河济泺路隧道相连,使济南主城区经泺安路、济泺路隧道、北延隧道,直达国道308,成为济南市主城区和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之间最为便捷的交通纽带,按照测算,通车后,主城区与城市副中心通行时间将缩短至8分钟。
航天大道穿黄隧道则会成为济南国际机场直通起步区的快速通道,开辟机场西向新通道,开车最快4分钟穿越黄河,提升机场辐射能力。
黄岗路穿黄隧道则将进一步拉近黄河两岸距离,缓解周边区域跨河交通压力,促进两岸核心区域资源互补与协同发展。
在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看来,在黄河南岸,它们与城市干道相连,进一步织密主城区道路网络;在黄河北岸,对接国道309、国道308等重要交通线路,并与起步区规划建设的城市快速路和结构性主干路网相融合,将起步区内各功能组团紧密联系起来,并加强起步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
“水上水下”齐发力
从发展屏障转向经济纽带
黄河,曾是横亘在济南发展版图上的天然屏障,如今正成为城市跃升的核心轴带。从水上桥梁到水下隧道,济南为何持续加码跨黄通道建设?
张汝华认为,这场跨越“母亲河”的交通变革,背后是城市格局的重塑与国家战略的呼应。
“济南城市形态呈东西长、南北窄格局,黄河成为向北拓展的关键瓶颈。”张汝华指出,将江河从发展屏障转化为核心纽带,是沿江沿河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答题,而破解跨河交通难题则是首要任务。
放眼全国,跨江(河)通道建设早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争之地”。郑州作为沿黄省会城市,已建成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刘江黄河大桥等多座跨黄大桥;兰州更将黄河“内化为”城市内河,凭借数十座跨黄桥隧的规模,位居沿黄城市前列。
在南方,南京的跨江(河)通道建设同样经验丰富,南京长江大桥、长江二桥等工程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更推动两岸协同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济南被赋予“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济南迅速锚定携河北跨,将跨黄通道建设列为关键突破口。《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密过河通道,优化两岸交通网络布局。
政策驱动下,济南跨黄通道建设驶入“快车道”。截至2024年底,济南规划的34处跨黄通道(28座大桥、6座隧道)数量与密度居沿黄城市首位。其中,起步区42公里黄河河道上,平均每2公里就规划1处跨河通道,这一密度已与上海、杭州、南京、武汉等沿江城市相当。
这场“水上水下”同步推进的建设浪潮,不仅是对交通瓶颈的突破,更是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进“黄河时代”的战略抉择。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