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虎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看江苏|抗战精神在新时代鲜活传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7:44:00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一道堤坝岿然而立。这就是共产党修建于1941年的宋公堤。抗战烽火中,新四军和苏北人民一起修堤筑坝,留下一段“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的动人故事。

抗战时期,江苏是新四军挺进华中抗日的主战场。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考察时指出,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近日,记者走进盐城、淮安、南京等地,寻访红色地标,领略今昔巨变,感受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传承。

宋公堤畔思“宋公”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逢潮声思宋公。”梅雨连阴,滨海县居民、73岁的杨步庚缓缓念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苏北民谣,“我的父亲杨怀祥,曾随‘宋公’筑堤。每每讲起往事,他都会感念共产党的恩德。”

“宋公乃德来宰吾阜宁,下车伊始,咨询民之疾苦,以为政之急……”陈列于新四军纪念馆的“宋公纪功碑”上,570字碑文字字情切,军民合力筑堤的场景犹在眼前。

苏北沿海百姓曾长期饱尝海啸侵袭和咸水倒灌之苦。1941年5月,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宋乃德在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的支持下,广泛动员群众,历时2个多月筑成长达90华里的拦海大堤。当地百姓将其与宋代范仲淹所修“范公堤”并称,命名为“宋公堤”,立碑纪念。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坚持敌后抗战。经常有观众问,盐城是平原,没有山,新四军如何能在这个地区坚持下来?”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感慨,“我们能从宋公堤上找到答案:盐城最大的山,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80多年过去,宋公堤日夜守护的这片海岸,已发展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海港。临海远眺,海堤公路蜿蜒延伸,月亮湾风景区游人如织,高大的白色风机迎风旋转……近年来,盐城坚持沿海湿地生态保护,开发“风光”清洁能源。昔日贫瘠的盐碱地上,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今年9月,2025全球滨海论坛将在盐城举办,将充分向世界展示这片红色热土上的绿色低碳发展实践。

距离海岸线十多公里的小街村大变样。曾饱受海潮冲击的沿海小村,如今家家有楼房,道路平整宽阔,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家乡发展得好,吸引许多年轻人回乡工作。附近新能源企业和工厂‘扎堆’,就业机会真不少!”小街村95后村官卢艺说。

宋公堤纪念亭、宋公大道、宋公堤主题文化展陈馆……如今,宋公堤畔涛声依旧,“红色课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前来追寻红色记忆,感悟为民初心。

刘老庄的“希望之树”

“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

在位于淮安市淮阴区的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内,李爱云轻抚着泛黄的信纸,一字一句读着大哥李云鹏这封1941年的家书,眼眶泛红。

1943年3月18日,为了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82名官兵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的率领下,在刘老庄与数倍于己的日伪军殊死战斗。战士们从拂晓战斗至黄昏,连续打退敌人5次进攻,最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年近百岁的退伍老兵于跃书,当年是地方抗日武装的情报员。“82位战士抱着战斗到底的决心,没有给敌人留下一杆枪、一颗子弹!”他坚定地说,“我们党打天下不容易,一定不能忘本!”

共和国从未忘记英雄。今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不朽的英雄番号——“刘老庄连”,仍闪耀荣光。每年3月18日,都会有大批群众从各地赶赴刘老庄祭奠英灵。人群中,总能看到李爱云的身影,风雨无阻。1969年,21岁的李爱云来到刘老庄插队落户,“下定决心守护82位英雄哥哥”。这一扎根,就是半个多世纪。

多年来,八十二烈士陵园逐步扩建,新修了纪念馆、红星广场、纪念林等,并于2009年更名为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如今,这里成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人们对烈士们的崇敬和怀念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浓了。”李爱云说。

纪念园不远处,500亩碧根果树随风摇曳,即将在金秋十月迎来丰收。说到自己创业经历,果园经营者朱海兵讲起一段往事——

八十二烈士陵园里树木繁多,有上世纪50年代当地群众自发栽种的82棵松树,也有2011年社会各界捐赠的纪念林。5棵碧根果树自上世纪60年代起,便在陵园里自然生长,后经农科院专家确认非常适宜当地种植。

“我从2014年开始种植碧根果,如今年产值能达到两三百万元。碧根果树,也被当地群众称为‘希望之树’。”朱海兵说,“乘着刘老庄红色文旅资源开发的东风,我打造的休闲观光采摘园受到游客欢迎,被列入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

“近年来,刘老庄村立足红色资源,创新传承红色文化,年均接待游客60万人次,走出一条‘红色教育+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刘老庄村党总支书记孙伟峰说。

接力讲好“红色李巷”故事

在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廻峰山下,一座白墙黛瓦的小村庄静卧于青山绿水之间,这就是位于白马镇石头寨村的红色李巷。沿着青石板路步入村子深处,新四军高级将领和地方党政干部旧居、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苏南新四军廉政教育馆等分布其中。这里,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

抗战时期,李巷地区是中共苏皖区委、苏南区行政公署、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部等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陈毅、江渭清、钟国楚等新四军将领曾在这里指挥战斗,制定颁发《苏南施政纲领》等重要法令。

2016年,溧水区开始对李巷进行整体改造,挖掘整理红色故事,打造红色街区,进一步加强对李巷红色遗址遗迹群的修缮保护和利用。2017年,红色李巷开村。

李巷村的退休教师任生安,走上了更大的“讲台”。自2018年起,他在“红色李巷”任志愿讲解员,已累计完成近600场讲解。如今,73岁的任生安是李巷的“名人”,许多个人和单位组团前来听他“讲课”。

“我从小听着新四军的战斗故事长大,就想发挥余热,把李巷的红色记忆留存下来。”针对不同群体,任生安注重 “因材施教”,“给小朋友讲,我选那些激烈的战斗故事;面对大学生,启发他们成才报国;给党员干部讲,告诫他们不忘初心使命…… ”

传承红色基因,接力棒代代相传。石头寨村党总支书记周建明,曾是任生安的学生。“红色李巷的打造,离不开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村里的老人们很早就自发保护当年的旧址旧物。”他介绍,目前,李巷已累计接待游客百万人次,带动村民户均增收超过1.5万元。

推出“战火青春·红色李巷十七公里越野行走”线路,连续多年举办“村晚”融入红色故事,推出微党课和红色沉浸式演绎,打造军备粮制作、磨豆浆和打草鞋等体验式教学……如今,李巷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李巷的红色文化也“活”起来、“火”起来。

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红色李巷的建设发展。“我也是任生安老师的学生!”1988 年出生的讲解员陈美说,“李巷发展得越来越好,我想把这里的新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卫庶 何聪 申琳 李嘉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