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虎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尺素金声丨这六年,科创板从“试验田”迈向“新高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17:25:00    

近日,科创板迎来6岁生日。2018年11月5日,“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宣告开启了资本市场以注册制为牵引深化改革的新征程。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

6年间,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不断开花结果,共支持589家硬科技企业上市,合计募集资金超1.1万亿元,逐步成长为科技发展的“新高地”。资本市场如何更好托举科技创新?打开科创板6年成绩单,从三组数据中能够找到关键“密码”。

一组数据彰显科创板含“新”量——超60家公司推出全球首创性产品,平均每家公司拥有发明专利数量达到216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

为何创新成果在这里“井喷”?与科创板牢牢坚守“硬科技”的板块定位密不可分。精准定位,才能精准滴灌、提升效能。6年来,科创板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把好入口关,将金融资源配置到我国科技创新最需要的领域。有行业专家坦言,如果科创板晚几年推出,我国集成电路等领域被“卡脖子”的问题将更加突出。有了超万亿元资金活水的润泽,这589家硬科技企业2019年至2024年研发总投入7090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6%,创新“加速度”领跑A股各板块。

一组数据展现科创板的包容度——支持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

科创企业具有研发投入高、盈利周期长、研发和商业化不确定性强等鲜明特征。要让科创新苗萌发成长,不能见到苗才浇水,而要从一颗种子起就给予足够的养分和耐心。为了更好匹配科技创新的规律,科创板建立了更加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制度,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让一大批在原有制度下无法登陆A股市场的“硬科技”企业能够上市。比如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这一制度的突破就激发了不少“潜力股”成长为“实力派”,54家上市时未盈利的企业中,22家在上市后实现盈利;20家按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医药企业里,19家自研的45款药品或疫苗已获批上市。

一组数据读懂科创板的好生态——超6成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股权激励板块覆盖率超七成,9成公司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科创板系列指数跟踪产品规模近2600亿元,2024年度累计分红总额388亿元。

投资和融资进一步协调,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平衡发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加快融合……从这组数据中能够看到,科创板不仅是一个单一的融资平台,还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生态。开市6年间,从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基础性制度,再到股权激励创设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股份减持创设询价转让制度,科创板以全链条系统性的制度创新,塑造一个“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好生态才能长出创新森林,科创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形成示范和集聚效应,推动创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

虽然已取得诸多改革成果,但六年只是一个开端。年轻的科创板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何更加有力精准地支持“硬科技”,建设投融资更加均衡的市场格局,进一步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强化投资者保护,完善“能进能出”的市场生态……都有待更加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设立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标准”、试点IPO预审机制、推动“长钱”入市更顺畅……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科创板改革再出发。我们期待,未来科创板将持续提升支持的包容性和精准性,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动力更澎湃。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