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3 10:17:00
全市列入自治区“两化一振兴”重点项目19个
64个老旧小区、2655户城中村、858户农村危房改造有序推进
城镇新增就业2.4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38万人
日前,记者从银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今年以来,我市统筹推进“两化一振兴”,锚定“规划、兴业、夯基、富民”核心目标,以“五八”强首府战略为牵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围绕统筹推进“两化一振兴”,我市制发年度工作要点,细化42条举措,并明确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三张清单,定期组织调度。目前,17项指标按时序推进,其中制造业占GDP比重、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等6项指标已完成或预计完成自治区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比、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等8项指标预计年底达标。12项试点工作全部启动,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完整社区等7项国家级试点初显成效。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列入自治区“两化一振兴”重点项目19个,计划实施“两化一振兴”重点项目127个,年度计划投资327亿元,目前均已全部开工。今年以来,我市争取中央预算内、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资金达85.65亿元,同比增长232%,总量位居全区第一。
在区域协同发展领域,“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速构建,市(县)区总规已获批,232个村庄规划完成评估。贺兰县、永宁县与主城区同城化推进;银川至宁东城际快速交通前期工作启动,南线物流快速通道加快建设,深化与宁东、中卫等地协同合作。城市更新升级提速,64个老旧小区、2655户城中村、858户农村危房改造有序推进,其中8个老旧小区已改造完成;累计化解尚东帝景等烂尾工程54个,盘活银川文化城、花博园等闲置资产超百亿元。
在人口政策体系方面,实现落户“零门槛”。截至目前,全市户籍人口达226.1万人,较去年年底新增1.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76.83%。建成6家“凤城宝宝屋”、15家社区托育阵地及233个托育机构,提供托位13225个。城镇新增就业2.4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38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5亿元,培育创业实体2786个,带动就业9201人。同时,筹集保障性住房3725套,切实满足中低收入群体及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
在产业发展方面,印发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方案、硅基产业发展方案,中环等5家企业新晋自治区产业链“链主”。此外,推动“三都五基地”提级扩规,谋划产业项目159个。智转数改传统产业,建成87个自治区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新增数字化车间18家、智能工厂3家,成功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两地五中心”提质扩容,出台服务业发展15条政策,西夏陵成功申遗,51家首店品牌开业。现代都市农业优化升级,灵武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立项,兴庆区掌政镇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永宁对虾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在公共资源配置方面,我市乡镇商贸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整合村级快递服务站284个,快递进村、行政村通达率均达100%,永宁县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发放以旧换新补贴6.96亿元,带动消费61.5亿元。农村保障不断强化,投入8777万元实施6个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惠及7.36万人;提升农村公路155公里,开通城乡公交40余条。公共服务优化升级,阅海湾高级中学等4所学校投用,新增学位7100个;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等医疗项目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我们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精耕细作、精准发力,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紧盯年度工作要点和3个清单,深入实施‘五大工程’,加强指标定期调度,抓牢项目管理,强化要素保障,及时梳理总结成效经验并加强宣传推广,全力推动全市统筹‘两化一振兴’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协调发展科科长王兴刚说。
记者 张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