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虎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闻周刊|86岁白衣天使,守护病床69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10:27:00    

五月的春风裹挟着消毒水的气息,穿梭在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病房的走廊里,86岁的李桂美提着医院感染监测采样盒,专注地采集。白色的护士服样本。随着身体轻摆,乌黑的头发一丝不乱地盘在脑后,梳成一个发髻——“头发全白了,是染黑的。”她满是不服老的语气。

从1957年戴上第一顶护士帽算起,这位中国护理界工作时间最长的白衣天使已守护病床69载,而她至今依然保持着工作日每天到岗的纪录。这位耄耋护士长用穿透半个世纪的光阴,践行着“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护理事业”的坚贞信仰。

李桂美(右二)

“铁人”李奶奶

5月9日上午9点,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李桂美正在病房里进行医院感染监测采样。从6楼到12楼的病房,她要挨层走一遍,步伐轻快,完全不像一位耄耋老人。

“这就是护士腿。”她开玩笑说,言外之意,走得快是一种职业习惯。

李桂美在病房

护士站的年轻护士都叫她奶奶,一些年长的护士则叫她老姨。“叫护士长有点普通,感觉奶奶之类的称呼才能称得上李护士长的特殊。”一位护士带着满脸敬意地说道。

是的,这是一位特殊的护士长。李桂美是山东首位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是全国最年长的在岗护士,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护士、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齐鲁最美人物、全省道德模范、感动青岛十佳人物等荣誉。

“退而不休”是这位老护士长的常态,每天步行十几分钟到医院上班,女儿经常借此打趣:“我都退休了,我妈还在上班呢。”

“她非常要强。”内科诊疗中心、急诊科总护士长芦静说,考虑到李桂美的年龄,医院安排她负责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因为发热门诊和急诊站是在综合楼外面,冬天下雪路滑时,我们怕李护士长摔着,要帮她完成,她坚决不肯。”

“我自己的工作,我要自己完成。”李桂美用自己的坚持婉拒了大家。

也许有心人会注意到,走出病区后,在无人的角落,李桂美的脚步明显放缓。岁月无情,常年操劳早已让这位八旬老人的腰椎和膝盖难堪重负。

“我们年轻那会儿,医院的条件没有那么好,护士什么活都要干,经常背着、抬着比自己重一倍的病人转病房,简直就是铁人一个。”回首自己的来时路,她不禁感慨道。

年轻时的李桂美

守护3-5病房

谈及奉献终身的护理事业,李桂美提起自己的一段童年往事: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邻居最疼她的一位奶奶因病离世。也由此,她在心中种下了从医的志愿:“那时我就想,如果将来我有能力,就要帮助被疾病困扰的人。”

1956年,17岁的李桂美在街上看到一则招生启事,青岛医院护校招收两个专业的学生,一个是护士专业,一个是会计专业。李桂美想都没想就报考了护士专业。回到家里,她才向母亲说了自己擅自报名的事情,母亲问她:“当护士挺累的,你想好了?”李桂美坚定地说:“想好了!”

同年,李桂美如愿考入青岛医院护校,经过一年系统学习后,毕业留校从事护理工作,1965年调入青岛市传染病医院(现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一直工作至今。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李桂美任职传染病医院重症病房的护士长,那是她最忙碌的一段时间,负责3-5病房,共57张病床。

“那时国外来的肝病病人都送到我们医院治疗,主要是船员。”李桂美清楚地记得,自己护理过来自新加坡、韩国、日本、缅甸等16个国家的病人,为他们洗漱、喂食、换洗衣服,最忙的时候,“曾经连续两个星期没有回家”。

外国病人虽然都会说英语,但是不同国家的人英语发音五花八门,“打手势”就成了病房里的国际通用语,比如“吃饭就是一只手端在下巴,一只手做往嘴里扒拉的动作”。医院食堂的饭菜外国病人吃不习惯,李桂美就亲自去食堂下厨,做他们喜欢吃的饭菜。

无微不至的护理感动着外国病人,他们康复后回到自己的国家,还经常给李桂美打来问候电话。

“我的病人好多人跟我成了朋友,平时哪里不舒服都会问问我。”在李桂美的朋友圈里,绝大部分是她照顾过的病人。

1992年,3-5病房迎来了大考验——面对流行性肝炎,李桂美带领7人护理团队创下日均工作18小时的纪录。“病人太多了,我们的办公室都倒出来给病人当病房。”

那是一段与死神搏斗的日夜,李桂美和团队先后护理了192个病人,她有时连续十几天“白+黑”,累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为抢救肝昏迷患者,她连续几小时徒手按摩患者四肢防止血栓,结束时双臂僵直得需要旁人帮忙放回身侧……

1993年,荣膺南丁格尔奖的李桂美也到了退休年龄,可是她觉得自己还能干,仿佛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惯性让“退而不休”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直到70岁前,她一直忙碌在一线护理岗位上。

家里的“隐形人”

人生是有限的,忠贞职守的李桂美在家里却是个“隐形人”。她有两个女儿,都是母亲帮着照顾长大的。大女儿长到六七岁时就学会了踩着板凳上灶台做饭,时常下午放学后还要做好饭,送给正在加班的李桂美。

“小时候女儿还抱怨过,别人的爸妈都在周末时间陪孩子去海边玩,可她们的妈妈没有陪她们出去玩过一次。”李桂美说,后来女儿们慢慢长大,这样的抱怨就听不到了,“可能她们都习惯了,自己的妈妈就是这样的。”

不但是周末缺席,春节缺席也是家常便饭。作为护士长,李桂美每次都会把春节休息时间让给其他护士。最“过分”的一次,缺席了大女儿的婚礼,因为“有个病人突然大出血”……

十年前,老母亲去世,正在照护病人的李桂美也没能床前尽孝。老母亲弥留之际,让身边的子女捎话给她:“别那么拼命,要注意休息。”提起对家庭的愧疚,李桂美的眼睛里充盈着眼泪,可一回到病房,她又精神抖擞地忙起来,“那么多病人等着我呢,我哪能停下来。”

近几年,李桂美先后把得到的奖金和个人积蓄近30万元捐了出来,设立“李桂美护士基金”和“李桂美‘天使’奖励基金”,至今已奖励百余名优秀护生,很多学生毕业后主动选择传染病护理岗位。

每年教师节,学生们送来的千纸鹤挂满窗棂,每只翅膀上都写着“提灯精神”。2005年,医院在她所在的病区成立“李桂美护理组”,专注于接收和照顾重症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患者,护士长芦静就是她带出来的“徒弟”。

“第一次见到护士长时,我刚进医院工作,觉得她特别和蔼,说话总是笑眯眯的。”芦静牢记李桂美教导她最重要的一课是尊重病人,“传染病人都比较敏感,可能在旁边小声说话,他们便会以为在议论自己。”李桂美会叮嘱新入职的护士不要当着病人的面洗手,而她自己进入病房后则会拉着病人的手或者抚着他们的肩膀嘘寒问暖,这些身体接触一下子拉近了和病人的距离。

当护士站的时钟指向下午5点,李桂美终于卸下工作状态,扶着楼梯扶手缓缓返回办公室。此刻,她不再是雷厉风行的“南丁格尔”,而是双膝贴着膏药的普通老人。

“只要我能走一天,我就要工作一天。”她是这样打算的。

夕阳透过玻璃照在办公桌上,李桂美摘下老花镜看向窗外,那一刻,17岁的少女站在护校门前,胸前的校徽与如今的白衣重叠成穿越世纪的弧光。

(半岛全媒体记者 高芳 滕镜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