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虎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成都:从“公园城市”起笔,描绘现代化人民城市新图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23:20:00    

川观新闻记者 吴亚飞

7月16日,兴隆湖畔,成都世运会湖滨场馆改造工程正在收尾,即将投用。

场馆紧邻湖岸线,届时,湖面上划桨破水的运动员、天空中飞翔的水鸟、远处起伏的山丘,将构成一幅绿色生态和活力赛事交织的秀美画卷。

从公园到赛场,自然与运动的交融碰撞,打开了公园城市“办世运”的新范式。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天府新区考察,在兴隆湖畔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擘画了城市发展的美好蓝图。

7年后,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强调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发展特色鲜明的成都,近年来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在生态价值转化、民生福祉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持续探索,探路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

兴隆湖风貌。 达宵羽 摄

塑造优美格局

打造城市践行“两山”理念的示范区

“2014年,我刚来天府新区工作时,兴隆湖周边还是一片荒芜。”望着如今游人如织、风景如画的兴隆湖湿地公园,四川天府新区城市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娜回忆,“我们遵照‘公园城市’的核心理念与要求,塑造绿色、人文、科技的新区特质。”

历时十年的生态治理,兴隆湖从泄洪洼地蜕变为水清岸绿、鸟飞鱼跃的城市绿心。为给居民的诗意栖居创造条件,湖畔搭配了慢跑绿道、湖畔书店、独角兽码头、白色沙滩……公园城市生活更为可感可触。

从兴隆湖到成都全域,在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进程中,深刻植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核心理念。

去年,“公园20分钟”效应走红,相关研究称,即便不运动,在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放松身心、恢复能量。目前,成都各类公园数量超1500个,市民群众的“公园20分钟”快乐“抬脚可及”。

如果将视角抬升,从空中俯瞰,只见成都星罗棋布的公园之间,一条条蜿蜒的绿道宛如彩练、编织成网。作为全球最长的绿道体系,天府绿道建设总里程已突破9000公里,串联起绿地、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多级生态体系,将绿色铺展到群众“家门口”。

这折射出的底层逻辑是——作为公园城市、千园之城,成都不仅追求公园的数量,更致力于消除城市空间的界限,让整座城市仿佛一座大公园,为市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态体验。

环城骑行、龙泉观日、锦江夜游、青龙观鸟……在成都,市民和游客总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巴适安逸。

自行车“热力”爆表。公开数据显示,成都骑行人口已突破200万,每日共享单车使用人数超220万,居全国首位。“自从有了天府绿道,平均一天可以多卖出十几台自行车。”成都一自行车行经销商提到。

公园里、绿道上,长出赛事场馆、长出新经济,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向南,兴隆湖吸引新经济企业突破3万家,数字经济规模320亿元;向东,东安湖体育公园里,演唱会经济如火如荼,2024年票房收入9.13亿元,带动消费62亿元。成都全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超2600亿元。

兴隆湖西岸湖滨广场。 达宵羽 摄

建设幸福家园

打造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

2025年,“成都造”现象级影片《哪吒2》燃爆全球。154亿元票房成绩背后,不仅是4000名动画人的匠心,更藏着一条“5分钟产业生态链”——138家参与制作的企业,近半数散布在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一杯咖啡时间”就能完成素材传递和创意碰撞。

“电影里的哪吒会说川普、吃火锅,因为他骨子里就是成都人。”导演饺子曾坦言。当神话照进现实,可可豆创作团队从最初几十人发展到200多人,涌入了大量“90后”“00后”创作者。

这些年轻人在选择动画行业、选择可可豆的同时,也选择扎根成都、圆梦成都。在他们看来,成都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乐观包容的文化特质,为创新创造提供了自由生长的天地。近三年,成都累计吸引156万青年人才,全市人才总量669万,居全国第四。

不只是人才“用脚投票”,成都连续16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承载着人们满满的喜爱与赞誉。

前不久召开的成都市委全会明确,持续塑造“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体品牌。成都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公园城市”已经成为成都最鲜明、最独特的城市标签;“幸福成都”,不仅展现了市井生活、巴适安逸的幸福,也蕴含着拼搏奋进、收获成就的幸福。

“幸福成都”的背后,有“十大工程”打基础。成都持续5年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解决看病、居住、养老、出行等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以民生小切口带动城市大变化。

有“万亿产业”作支撑。成都开展“立园满园”行动,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1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提供广阔天地。

有公共服务提品质。成都推动公共服务扩容下沉,打造“15分钟”教育公服圈,建设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推动城乡资源共享、全域覆盖。

公园城市的“大谋划”正转化为每个人可感可及的“小幸福”。

探索治理路径

打造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

7月初,一场特大暴雨袭城。

成都人民公园日降雨量飙升至353.8毫米,突破了中心城区日降水量的历史极值。面对极端强降雨考验,成都并非“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探索多元“治水”之道。

得益于成都市气象部门结合自主研发的“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暴雨降临当日下午,成都提前发布了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

汛期城市韧性安全智慧管理系统作为“神经中枢”,对成都中心城区7600公里排水管网、96座下穿隧道及入河排口实时监测、智能调度、精准防汛。

把目光聚焦在防汛一线,7.8万余人次社区“微网实格”力量闻“汛”而动,2.5万余名志愿服务力量参与防汛救援,为市民生命财产安全撑起“防护伞”。

大城治理,千头万绪。作为常住人口超21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的关键抓手是——推动“智慧蓉城”与“微网实格”双向联动,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

线上,“智慧蓉城”建设作为全市“一号工程”,构建起“王”字型城市管理架构,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诉求“一键回应”、数据资源“一网通享”。

线下,激活一个个社区“细胞”力量,构建“微网实格”治理体系,形成社区总网格3045个,配备微网格员15万余人。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超大城市治理,不仅要创新方法路径,也要凝聚共建共享力量。

随着成都世运会临近,街头巷尾、房前屋后也在悄然变美。这场覆盖全市城乡的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并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社区网格员搜集问题线索,居民主动参与改造,社会组织集智聚力……一个个“城市边角料”焕发新生,不仅美化了空间,升温了居民关系,也彰显出崇德向善的城市文明力量。

从“智慧蓉城”到“微网实格”,从安全韧性到有机更新,城市的良序善治与人民的幸福生活相得益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