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16:33:00
海报新闻评论员 张静宁
有一群人,被称为“海猛子”,他们或是身绑30多斤的铅坨,或是套上潜水服,戴上潜水镜,纵身跃入深海,利用手电筒照亮石头缝,把海参带出水底。他们是海参的捕捞者,也是海参“出海”迈出的第一步。
让海参产业走得更好、更远,山东很认真。近日,山东省海参产业联盟成立暨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烟台举行,联盟意味着合力,透露着发展,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从这里开始,为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山东的海参,来自海洋的馈赠。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生东海中”,这里所说的东海就是指现在的胶东半岛沿海。山东的胶东地区,地处北纬37°黄金纬度线,沿海岛礁密布、海流平缓、水质清澈、藻类资源丰富,且年平均水温在12℃-18℃之间,这些共同孕育了胶东刺参紧实、鲜美的口感。也正是因此,山东胶东半岛的人们与海参,打起了交道。
山东是国内最早进行刺参人工繁育的地区,1972年,烟台长岛首次突破了刺参人工育苗技术,到80年代中期,刺参全人工育苗技术生产工艺确立,池塘养殖、浅海增殖等关键技术不断完善,从育种、养殖,到加工、运销,海参产业在山东不断发展起来。目前,国内海参60%以上、国外海参30%以上在山东加工、销售。
就像人们常说的,“种菜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热爱”,“种”海参也是胶东地区不断钻研的领域。
“要树立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现代渔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把目光望向了比陆地更广阔的海洋,开启了耕海牧渔的新时代。
种业是水产养殖的“芯片”,可以说育种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边界,而山东的海洋种业一直在不断“突围”。针对刺参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基因编辑定向育种等前沿技术,山东持续发力,先后培育出“安源1号”“崆峒岛1号”“东科1号”“华春1号”等8个优良刺参品种,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海参苗种供应基地,也展示着山东水产育种技术的成熟。
技术的革新让山东海参为人熟知,产业的集聚将小小海参送入了千家万户。
只有海参,还远远不够。近几年,山东在海参加工业上不断“做文章”,弄清家底,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先后制定了33项海参标准,这首先让海参制品的品质有据可依;海参胶囊、海参肽、海参冻干粉、海参多糖、海参原浆等功能性制品,不仅扩展了海参产业的外延,能吃还能用,给海参制品打开了思路,也打开了销路。
特色资源、创意转化和特色产品三个层面上的联动,让山东的海参既能保持“特色”,又能创新出“特质”。此次成立的海参产业联盟,为山东多彩的海参产业,又架起了一座桥梁。一头是山东丰饶的“蓝色粮仓”,另一头是已经突破500亿元的海参产业,可以说,山东海参的故事,是人与海洋共生的传奇,也是山东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写照。耕海牧渔、向海掘金,山东的“海洋牧歌”正在越唱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