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虎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视野|摆脱惯性思维 打破路径依赖 哈工大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12:01:00    

刘永坦院士和他的学生们。

今年1月,哈工大批复成立了以赵唯淞(左一)名字命名的青年科学家工作室。

端木昊随在研究课题。

哈工大学生朱澳(左一)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践。

哈工大实施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结课答辩申请制。 本文图片均由哈工大提供

□本报记者 赵一诺

前不久,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36岁的端木昊随的一项学科交叉研究,作为当期的首篇文章发表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期刊《计量经济学》上,标志着这项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而距离端木昊随上一次在同等类型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仅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端木昊随通过一般均衡理论为碳排放配额交易相比碳税的显著优势提供了严谨的数理经济学理论模型,他的成长路径,是哈工大以“机制改革+评价导向”双轮驱动,在基础研究领域开辟创新突围之路的生动写照。

13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上,新增一批基础研究领域国家高水平创新人才……5年来,哈工大锚定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激发潜能,健全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推动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亮眼的成绩,见证着哈工大构建“从0到1”创新生态的改革成效。

深化机制改革 激活创新潜能

“有些需要即刻拿出成绩的考核标准,可能并不适用于基础研究,以数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研究需要甘坐‘冷板凳’。”在哈工大数学研究院,端木昊随的感慨道出了科研人员的心声。面对基础研究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哈工大持续推动人才评价“破五唯”“立新标”,不断深化机制改革,优化评价导向,让科研人员告别“数帽子”“填表格”的困扰。

“学校的支持,让我能够十年如一日地瞄准世界前沿方向前行,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哈工大航天学院教师吕海宝说。2024年4月,吕海宝仅用两年时间,就从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其后,他再次取得突破性成果,填补了凝聚态物理世界的凝聚态常数空白,该成果获得了《物理学进展报告》责任主编的高度评价。

如今在哈工大,像吕海宝这样破格晋升的科研新锐越来越多。哈工大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岳洪浩颇有感触地说:“学校的评价导向和示范效应,让年轻人有信心专注做事。”哈工大在人才评价改革过程中不断为科研人员“松绑”,让甘坐“冷板凳”的人越来越多。

为打造基础研究人才“蓄水池”,哈工大推出“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春雁英才计划”“未来英才计划”,以及设立青年科学家工作室等人才支持政策,不拘一格提拔青年教师。

特色班培养 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

哈工大聚焦人才培养改革,加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陆续推出小卫星班、智能机器人班、永坦班、善义班、人工智能班等特色班,由院士领衔或担任班主任。

在永坦班近日的一次交流中,学生高若瑜分享道:“大一时,我们通过专业导论课和各种讲座来拓宽视野,边做边学。大一年度项目是我们科创的第一站,仅仅是寝室里一次‘如何把字写漂亮’的讨论,就衍生出了‘基于传感器的智能书法笔’这样的科创项目。”学生王璐茜补充道:“暖廊是哈工大最出圈的校园设施之一,我和组员利用3程提供的毫米波雷达,为暖廊设计了一个人流量监测系统。”学生干志宏则深有感触地表示:“到了大三,许多同学都加入了课题组,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带领下实践……在永坦班的几年,我好像是从只会一点点数理知识的高中生,变成了能够在工程和项目中发挥作用的研究生。”

面向大二至大四年级学生实施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结课答辩申请制,打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只在毕业前才答辩的模式,是哈工大为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加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的全新探索。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吴宇涵经过选拔,入选哈工大首届顶尖创新人才班。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处理专家马军的指导下,吴宇涵深度参与马军承担的企业课题项目,围绕“智慧化污水处理过程”方向开展学习研究。

学用紧密结合 助力人才成长

在哈工大明亮的实验室里,“95后”研究员赵唯淞正指导学生开展交叉基础研究,他的研究领域是生物医学显微成像,为基础研究开发尖端科学仪器。“今年1月,学校批复成立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在启动资金、招收博士后、实验场地等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赵唯淞一边操作着精密仪器,一边向记者介绍。

从本科生成长为学校最年轻的正高职教师,赵唯淞仅用了短短10年,他把自己的成长归功于平台的支撑和团队的培养:“加入谭久彬院士牵头的仪器学科团队至今,我一直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中成长。”

大学之大,不在校园,而在大师。

5年来,哈工大新增两院院士6名、国家级人才447人次。为把人才高地筑得更高更牢,哈工大建设并稳定支持青年科学家工作室178个,帮助青年尽早挑大梁、当主角,并为青年教师选聘院士、国家级人才等担任“成长专员”,“一对一”提供个性化学术发展和成才引领。

2022年以来,学校先后与4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等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加速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年均选派千余名学生组建上百个实践团队,引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主动投身重点领域、重点地域和重大工程建设。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研究生、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朱澳谈及在企业实践的收获时说:“在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下,我能够深入前沿和一线工作环境,以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为目标,真正培养工程思维,实现学与用的紧密结合。”依托企业先进的实践平台,朱澳成功研制出一种激光式废树脂界面仪,有效克服了现有接触式仪表故障率高、耐辐照性能差的固有缺陷。

哈工大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哈工大将坚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并重,纵深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全方位支持青年学子和各类人才在强国有我赛道上跑出更好成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