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08:12:00
郑屋村农耕文化馆藏品丰富。
江心岛生态公园。
江心岛生态公园还结合健康等主题打造科普长廊。
吴川大地上,科技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科普教育基地里,孩子们围着航天航空模型雀跃不已;乡镇科普基地内,村民们聚精会神学习新型种植技术;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如火如荼,全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潮持续升温。
近年来,吴川市科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构筑前沿阵地、创新多元活动、凝聚社会合力,将科普服务网络织密至城乡,让科学知识“活起来”。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科普工作向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方向发展,目前有科普教育基地省级1个、市级9个、县级11个。
●文/图:姚瑶
家门口就有科学乐园
在吴川市江心岛生态公园,科技与自然交相辉映,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宠。孩子们驻足万花筒前感受光影变幻,大人们则在互动展区探索科学奥秘,通过手摇装置了解电影制作的原理。健身步道上,市民们悠闲漫步;科普长廊里,宇宙奥秘与生命科学的知识引人驻足。
据悉,吴川市科协联合多部门,巧妙地将科普元素融入江心岛生态公园的自然景观中,打造出集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科普新地标。这座“沉浸式科学乐园”自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公园内近十个互动展项将抽象的力学、光学原理转化为趣味体验,科普长廊则系统展示了多个科学主题。市民林女士感叹:“孩子们就喜欢来这里,边玩边学!”
与此同时,科普服务正向基层延伸。
位于兰石镇的万聚生态乐园奇石博物馆内,1000多件形态各异的奇石令人叹服——有的如帆船、航空母舰,有的似山水画卷,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漫步其间,观者能透过这些凝固的时光,感受水流冲刷、岁月雕琢的神奇造化。
作为粤西规模最大的奇石博物馆,这里不仅是赏石天堂,更是研学游玩的好去处。为有效进行奇石科普工作,该馆在每一件奇石的一侧都制作宣传牌,配以详细的说明和解释,让游客在欣赏奇石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其形成机理和地质特征,实现“寓教于乐”的科普理念。
此外,一批覆盖机器人编程、军事航天模型、气象、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乡镇科普基地相继落成,通过常态化主题展览、实操体验活动,让前沿科技知识走出实验室,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真正实现科学普及“零距离”。
让科技力量扎根乡土
吴川市科协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创新打造“科普+”协同机制,携手教育、卫健、农业等多部门,开展“避灾减灾科普宣传”“科技助农田间课堂”等跨领域联合行动,构建起“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科普服务体系。
在田间地头,2025年种植技术专项培训班上,土肥专家结合本地土壤特性,手把手传授配方施肥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近百名农户带着“科学种田宝典”满载而归;在城市商圈,“科技同心 志愿同行”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以趣味问答、现场实验等形式,吸引超500名市民踊跃参与,让科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流动科技馆”广东省巡展成为吴川年度科普盛事。三个月展期内,“太空探索”“沉浸式体验”“微观世界”VR观测等特色展项,配合多场科普讲座,吸引3万人次参与。
“通过实验,我明白了电磁感应原理如何应用于生活。”参与吴川“小小科学家”成果展示的学生梁敏表示,亲手操作让抽象知识变得“可触摸”。近年来,“小小科学家”成果展示、科技制作课下乡、全国科技活动周等系列活动,通过搭建青少年竞技舞台、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防灾科普游园等多元形式,让学生化身“科学探索者”,推动科教资源向基层倾斜,点燃全民科学热情。
同时,一支由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热心市民组成的科普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基层一线。他们化身“科学传播使者”,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贴心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科普是乡村振兴的隐形引擎。”吴川市科协主席龙志松表示,“吴川将持续深耕科普阵地建设,创新活动形式载体,让科学之光照亮城乡发展的每一寸土地,为‘百千万工程’贡献更强的科普力量。”
■延伸
镇村展馆搭建乡土文化科普矩阵
当前,吴川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科普矩阵正在形成。由多个特色展馆组成的文化网络,保存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新展示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活力。
黄坡镇郑屋村农耕展览馆呈现了粤西地区传统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该馆坐落于村落的中心地带,占地350平方米,共陈列历史文物300多件,农耕农俗用具200多件。游客可以亲手操作传统农具,感受“锄禾日当午”的农耕智慧。
吴阳美丽圩镇客厅建于吴阳古城墙遗址之上。外围东南向的砖墙,以明成化十四年秋至成化十五年冬制作的古旧“巨砖”砌筑。二楼展出隋唐之前的百越、俚僚民族所用的水纹陶器,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三楼藏吴川本土与吴川名人在外所撰的碑刻拓片。
池珍堂农耕文化馆分别被湛江市关工委和吴阳镇关工委授予“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称号。馆内藏品丰富,展出300多件20世纪80年代前粤西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用具,陈列许氏家族历代积累的3000余册藏书。湛江市作家协会与吴川市作家协会也在池珍堂农耕文化馆联合设立文学创作点。
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这些展馆便热闹非凡。各展馆不仅静态展示文物,还动态开展各种科普和展览活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